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正文

国家兴,麋鹿兴

2023-07-10 08:03:55 北京科协

龙蛇隐大泽,麋鹿游丰草。神话传说里,姜子牙的爱骑指的是什么动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里的小鹿究竟是什么物种?关于“四不像”这个神奇的动物,你的了解又有多少?


(资料图片)

1900年前后,我国最后一批麋鹿在北京南海子灭绝。85年后,38只麋鹿东归之时又在南海子“落脚”。从远离家园、本土灭绝,到重返故里、种群复兴,一个多世纪以来,身为“北京土著”的麋鹿到底经历了哪些沧桑历程?

7月,首都科学讲堂开展“探秘科技馆之城”系列活动,探索北京城里的科技秘密,让您对北京城有更多新的认知。本期首都科学讲堂邀请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白加德,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北京南海子,在郁郁葱葱的麋鹿苑,了解麋鹿真实的生活环境,探寻麋鹿种群的百年传奇。

四不像,一种“特立独行”的鹿

麋鹿是中国的珍稀物种,起源于200多万年前。作为湿地的“旗舰物种”,麋鹿曾广泛生活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温暖湿润地带,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晨的麋鹿

在民间,麋鹿有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俗名——四不像,形容麋鹿是“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那么,麋鹿为什么会有这些独特的特征呢?

首先,麋鹿的角和其他鹿科动物的角都不一样。其他鹿的角主要是主枝向上生长,侧枝向前生长,而麋鹿恰恰相反,它的主枝虽然向上生长,但侧枝却向后生长;其次,麋鹿的脸长得像马,脸型整体比较长,当它在湿地中吃水草时,长长的脸能保证麋鹿的眼睛始终高于水面,方便它更好地监视周遭环境,提防捕猎者的“偷袭”。

白加德讲解麋鹿的特征

再者,麋鹿的蹄子长得像牛蹄,这是说它的蹄子比较宽大,在湿地中行走时,这样的设计能增加麋鹿“脚”的受力面,方便它在湿地里箭步如飞;最后,麋鹿长了一条驴尾,这也是它适应湿地生活的重要特征——长长的尾巴足足能有70厘米长,在蚊蝇众多的湿地中,这样的尾巴能方便它更好地驱赶蚊蝇。

由此可见,麋鹿“四不像”的这些特征,其实是它在长期的进化中为了适应生活环境而形成的。

在湿地中生活的麋鹿有很多特别的行为,比如6月至8月是它们的发情季,也就是麋鹿争霸鹿王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麋鹿就有很多独特的行为。

为了争夺“鹿王”而斗争的雄性麋鹿

众所周知,麋鹿是集群生活动物,但在繁殖季它们又会分群生活。麋鹿在繁殖季会出现“后宫繁育制度”,也就是一个鹿王和众多处于发情期的母鹿组成一个繁殖群。在这个制度下,鹿王不是终身制,它需要雄鹿经过竞争,在强强对决中才能被最终挑选出来。

发情季的麋鹿会形成几个群:一个叫做后宫繁育群,这是由鹿王和一群母鹿所组成的;一个叫做竞争群,是由一些未来的鹿王所形成的,它们通过每天的对抗,挑选出一个合适的、能力强的雄鹿,然后再与鹿王进行对决;一个叫做雄鹿群,是由一些被打败的鹿王和一些没能力进入竞争者群的公鹿组成的,我们也叫它“光棍群”。此外,鹿群中还会有一个“子鹿群”,由当年3月至5月生殖季诞生的小麋鹿组成,它算是小鹿的“幼儿园群”。

麋鹿群

在争霸过程中,麋鹿为了尽可能地展现出雄性麋鹿的特征,它们还会有一些特定的行为,比如往自己的鹿角上挑草——通过这种“装饰”,鹿角会显得更加壮硕、更有力量、更加强劲。再者,雄鹿还会向自己的身上涂泥,这个泥巴不光要有自然泥坑里的泥,还要混合一些能散发雄鹿荷尔蒙气味的尿液。

在发情季,雄性麋鹿的独特行为——挑草

等到了秋天,过了发情期的麋鹿群又要忙了——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冬季枯草季,它们要多多饮食,贴好“秋膘”。此时,分成独立小群体的麋鹿群又会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鹿群。

意外的西进之旅和坎坷的东归之路

据科学考察,最早被发现的麋鹿被称为“蓝田种”麋鹿。后来,蓝田种经过进化又逐渐形成了晋南种、双叉种。现如今,人们可以在山西博物院和天津自然博物馆分别看到后两种麋鹿的鹿角。通过晋南种和双叉种,最终有了我们现在认识的麋鹿——达氏种。那么,达氏种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清朝时期,一位名叫阿芒·大卫的法国传教士在北京南苑皇家猎苑偷偷发现了麋鹿这种动物,尔后,他又购置了两只麋鹿的皮毛运往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在巴黎自然博物馆,馆长经过鉴定发现,远渡而来的麋鹿竟是一个独立的属、独立的种,于是就用它的发现者“大卫”为其命名,即“David"s Deer”,翻译为“达氏鹿”。

随着麋鹿被世人所知晓,欧洲各国也纷纷向清政府索要和购买麋鹿。在这种大背景下,一部分麋鹿走出了国门,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欧洲。然而,生活在欧洲动物园的麋鹿并不幸福,繁殖的成活率也很低。也就是在这时,英国乌邦寺庄园的贝福特公爵听说了此事,他开始在各地收集麋鹿。最终,贝福特公爵成功收集到了18只麋鹿,并将之放到了自己的乌邦寺庄园,让它们在远离故土的新家园,开始了新的繁育和扩张。

1900年,在八国联军的入侵和抢劫中,麋鹿也从风雨飘摇的中国大地上消失了。幸运的是,麋鹿虽然在中国本土灭绝了,但乌邦寺的麋鹿小种群却为它们日后的“东归回乡”提供了可能。

在八国联军的劫掠中,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插画)

因为有了乌邦寺的“遗珠”,麋鹿这一种群在国外才有了得以恢复的机会。随着麋鹿的复壮,英国乌邦寺开始将这个物种送到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展示,却唯独没有给过中国。在这段时间,我国一些知名人士和科学家也纷纷站出来发声,一面向我们国人自己更好地介绍麋鹿,一面积极地呼吁当局能够让麋鹿“回家”。直至新中国成立,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英国伦敦动物学会终于决定,可以用动物交换的方式,让麋鹿种群重新回到中国。 在1956年前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向我们输出了四对麋鹿,但由于生活环境受限,麋鹿种群的繁殖和恢复并不理想。1985年,麋鹿东归项目得到启动,同年8月,首批20只麋鹿回到了中国,在北京南海子“安家落户”。在这里,它们被世界所认知,在这里,它们从中国本土灭绝,也是在这里,它们又将迎来新的复兴。 麋鹿的复兴离不开科技进步

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麋鹿的保护不可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借助科技手段,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但还有很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举例来说,为了解决现阶段麋鹿近交系数高、遗传多样性低等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加快推进种群交换,从而促进麋鹿遗传多样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加速栖息地建设,促进麋鹿基因多样性的丰富。除了栖息地的评估与建设,我们还计划建设遗传基因库和麋鹿种子群。如今,名为“神鹿一号”的麋鹿遗传基因库已经投入建设了。未来,我们将借助基因组学、生理学、生物学等科学技术,让麋鹿这一种群重获更好的“新生”。

麋鹿在草地上休息

“三步走”战略:国家兴,麋鹿兴麋鹿回归以后,我国 为复兴麋鹿种群制订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在南海子地区进行种群复壮;第二步,当种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到一些适合麋鹿生活的地方进行迁地建群,野化训练;第三步,当达到一定的条件后,要将麋鹿野化放归到大自然中,使它形成一个能够恢复自然生活、自我维持的野外种群。

麋鹿鹿王在“守护”雌性麋鹿

1986年,由伦敦动物学会从英国7家动物园收集到的39只麋鹿被引入我国。此后,我国又在江苏大丰黄海滩涂附近成立了国家麋鹿自然保护区,将39只回归的麋鹿放在了那里生活。至此,通过重引项目,我国引进回国的麋鹿总数达到了77只。 三十多年来,我国已在全国27个省市建立了92个麋鹿迁地保护种群,全国麋鹿总数已超12000只。其中,在野外自然繁衍、自我维持生存的麋鹿总数也已达到5000只。可以说,从本土灭绝到西行漂泊,从重引东归到重引成功,麋鹿种群的兴衰也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兴衰——只有国家兴,才有麋鹿兴。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科技报社协办。2023年,首都科学讲堂将继续采取定点演讲和流动演讲相结合的方式,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学协会、科技企业、科普场馆等开展活动,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动态

关注